音乐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对标“十四五”规划发展纲要,围绕“构建新发展格局,争创一流音乐学院”的总体奋斗目标,坚持以本为本、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,对标社会需求、紧跟国家教育发展前沿,强化音乐综合实力,以内涵建设为重点,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党政一心,凝心聚力,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。
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秉承“飞行的音符1234”人才培养理念,即一个应用、两个精神、三个专业、四个平台,立足北疆,面向全国,以美育人、以艺促教,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。现有音乐学(师范类)、音乐表演、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;中国少数民族艺术、学科教学(音乐)、艺术三个学科硕士点。坚持“特色办学、务实办学、开放办学、创新办学”理念,立足北疆,突出特色,打造品牌,注重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,办学规模、办学条件、办学层次、办学质量逐年提升,为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、全方面建设模范自治区的“两件大事”提供艺术人才支撑。
音乐学院坚持“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等质量管理理念,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完善教学质量。近年来,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研教改项目24项;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项;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自治区奖17项;校级“示范课教学奖”、“教学技能奖”、“教师教学创新奖”“微课教学设计奖”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奖”等教学奖6项;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;获批人文社科类项目56项,其中获省部级项目46项,获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“十四五”规划课题7项;获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“十三五”规划课题2项;出版学术专著6部;发表论文41篇,其中核心论文5篇;授权专利1项。
音乐学院作为音乐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“试验田”、应用技能开发和成果转化的“先行区”、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“新载体”,三年来平均就业落实率达到88.89%,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实现音乐学院“变轨超车”的重要途径。
二、乌兰牧骑铸魂,融入美育全过程
内蒙古民族大学乌兰牧骑自2018年成立以来,坚持以美铸魂、以美养德、以美育智,充分利用音乐学院自身教学资源,发挥师生专业特长,在校内举行“守望相助,携手同行”等专场演出,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,打造文化浸润、文化感染、文化熏陶的良好育人环境;在广大农村牧区举行“同唱丰收曲,共筑中国梦”等专场演出,扎根农牧区,服务群众,以创作接地气、传得开、留得下的好作品为宗旨,助力新时代自治区文艺创新。
三、课程思政强基,打造北疆文化品牌
音乐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顶层设计,多维创新打造北疆文化品牌。搭建西辽河文明研究平台、高端音乐人才培养平台、合作交流平台、创新成果实践平台,协同创新,共建“科尔沁音乐文化研究中心”,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——科尔沁音乐文化教育传承基地”、“科尔沁民歌基地”,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,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,打造特色传统乐器制作方向,逐步形成“产 学 研 用”一体化创新发展模式;夯实“冀察热辽鲁艺音乐教育模式传承与创新团队”、“西辽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团队”建设,传承鲁艺精神,深挖本地区红色音乐资源,加强红色教育,铸就红色基因。
四、教育教学综合改革
音乐学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、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、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,也是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学院从学科建设、课程思政、教学研究、实践基地等方面优化教学模式、提升教学质量,旨在充分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五、献身新时代文艺事业,提高服务业界能力
音乐学院已在所处区域产业的细分领域中建立起服务社会的“局部优势,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,精心打造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节暨科尔沁传统艺术节,持续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助力基层中小学美育教育,持续服务丑小鸭康复中心等社会组织,不断增强服务业界的意识,提高服务业界的能力,在人才培养及供给的基本职能基础上,不断丰富和拓展社会服务的内涵和外延。
音乐学院围绕“构建新发展格局,争创一流音乐学院”的总体奋斗目标,明确了学院发展的三大定位:一是坚持“以美育人、以美化人、培根铸魂”,发挥学科优势引领学校美育工作,做民族高校美育育人的先行者和排头兵;二是坚持“育人为本、教学为重、科研并进”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打造卓越教师和拔尖英才的高素质人才培育基地;三是坚持“文化传承、突出特色、协同发展”,立足北疆音乐文化,整合内外优质资源,做服务地方发展的文艺高地。
上一篇:无
下一篇:弘扬蒙古马精神 主题原创歌曲集